導語
為響應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2019年華體會app宣傳周和保健食品“五進”科普宣傳的活動部署,華體會在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指導下,聯合廣東廣播電視臺舉辦以科學認知保健食品,明白理性放心消費為主題的科普宣傳活動——《2019保健食品科普宣傳公益活動》。為此,我們推出十集科普專題片——保健食品“十問”,告訴大家如何科學認知保健食品。
第一問:什么是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究竟是什么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華體會app法》和《GB 16740華體會app國家標準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為目的的食品。
中國工程院陳君石院士表示,保健食品有一定的保健功能,是消費者根據自身健康的需要來選擇的一種特殊食品。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特殊華體會app監督管理處趙士煒提醒消費者,經過合法注冊或備案的保健食品,產品標簽上都會有個專有的“藍帽子”標志,標簽上也會標識保健功能、適宜人群和不適宜人群等關鍵信息,消費者要根據標簽的指示內容,按需購買。同時提醒消費者,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
第二問:保健食品有哪些常見誤區?
采訪中我們發現,公眾對于保健食品和食品與藥品的區別了解甚少,對保健食品第一個誤區就是把保健食品等同于藥品,事實上保健食品并沒有治療作用;第二個誤區是認為保健食品是“萬能”的,然而保健食品并不是靈丹妙藥,消費者必須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對于保健食品、普通食品、藥品區別的定義,專家黃俊明表示,保健食品是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它適用于特定的人群食用,具有調節身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最重要的是,保健食品不會有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普通食品的主要目的是補充營養素和補充能量,吃的量不受限制,藥品主要是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
公眾在產品包裝上非常容易辨識出保健食品和藥品的區別。藥品批準文號是“國藥準字”,而保健食品的批準文號為“國食健注(字)”“衛食健字”“食健備”。對于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的區別,也許多人會問,同樣的材料,日常的烹飪成的食品和經過加工制成的保健食品的功效不是一樣嗎?專家回答:一種原料作為普通食品的時候只是一個普通的食材,食用方式比較簡單;而將其加工成為保健食品,就要通過提取、濃縮等工藝,提取原料中的有效成分,然后加工成為制劑,才能達到保健功能。
第三問:保健食品有哪些種類和功能?
保健食品分類有很多種方式,按照劑型可分為粉劑、片劑、軟膠囊、口服液和飲料,如:蛋白粉常用粉劑,維生素常用片劑,魚油常使用軟膠囊等。
按照功能分類分為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的營養補充劑和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但無論哪種分類,都需要按照法規要求進行注冊或備案,獲得保健食品“藍帽子”之后才能生產銷售。
保健食品除了營養素補充劑之外,還有能夠聲稱功能的保健食品,常見功能的包括增強免疫力、增加骨密度、緩解體力疲勞等。如果產品標明的功能,超過國家規定的功能之外,這個產品可能屬于未經審批的,或者是非法的產品,同時國家規定一種保健食品最多可申報或獲批兩種功能,那些標注功能越多的產品不要相信。
第四問:保健食品有保健作用嗎?
保健食品可以聲稱保健功能,因為它具有與聲稱功能作用相對應的功效成分物質。功效成分物質是指可以產生某種生理功能的物質,它在人體內達到一定的濃度以后,就可以發揮生理作用。
朱惠蓮教授表示,保健食品應該較長時間的食用,才能達到保健的目的。因此,消費者不要輕易相信“速效”“療效”等說法,對保健食品的食用應該嚴格按照標簽和說明書的食用量和食用方法食用。
第五問:保健食品如何研發審批?
以沙棘籽油為例,專家李曉敏介紹到,研發一款以沙棘籽油為原料的保健食品,前期需查閱文獻確認沙棘具有調節血脂的功能,然后到各地種植基地采集植物樣本來進行研究,再進行實驗研究原材料的提取工藝,同時建立指紋圖譜,制定相關的原料標準。為了保證產品功能,許多原料都會進行濃縮,濃縮之后的原料再按一定的比例進行復配和成型。
保健食品研發的每個關鍵點,都要經過科學研究之后才能制定。對產品的生產工藝和參數進行研究,例如一款片劑,要經過混合、壓片、包衣等步驟才能制成產品。產品研發出來制成產品后,需要進行各項檢測,包括基本指標檢測,部分還需進行動物試驗、人體試食試驗,產品檢測合格之后,才能開始申報保健食品。
國家相關部門對所有申請保健食品注冊的申請材料都要組織專業領域的保健食品審評專家進行嚴格科學的審評,只有安全性和保健功能等經過審評,認為是可靠的產品,才會給與審批,經過行政審批批準以后,才能頒發保健食品批準證書。
結語
通過保健食品科普專題片的第一問至第五問,相信大家對保健食品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保健食品科普專題片的第六問至第十問,繼續為大家詳盡地解答對保健食品疑問,讓大家科學認識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