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是我國的肉類主要消費品,除了千百年來的飲食習慣使然,易飼養、口味佳,營養豐富等優點令豬肉在餐桌上的地位無法被撼動。而正因為人們對豬肉的喜愛與依賴,一旦豬肉出現食品衛生安全問題,人心惶惶的社會氣氛難免出現。自2018年8月我國確診首例非洲豬瘟疫情后,全國不少地區相繼出現非洲豬瘟疫情,頓時很多老百姓都不敢買豬肉、吃豬肉。豬瘟和我們到底有什么關系?
非洲豬瘟為什么叫非洲豬瘟?
非洲瘟疫(African Swine fever, East 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這個病癥于1921年在肯尼亞被首次報道,且之后將近40年都只存在于非洲國家,因此得名為“非洲豬瘟”。
非洲豬瘟如何傳播?為什么會出現在中國?
非洲豬瘟的傳染源為攜帶病毒的豬和軟蜱,同時,病死豬的血液、組織、分泌物與排泄物也會傳播非洲豬瘟病毒。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飛機等交通工具的普及與人類頻繁的遷徙,不少攜帶了病毒的豬肉產品如香腸流向全球各地,而不幸地,這個病毒就從非洲逐漸蔓延至歐洲、南美洲,乃至中國。
非洲豬瘟會感染到人嗎?
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會感染人,同時它也不會感染除了豬之外的其他動物,世界范圍內還沒有一例其他哺乳類動物感染該病毒,因此并不會影響華體會app!至此,百姓最擔心的華體會app問題與個人健康問題都能得到肯定且正面的回復。
而由于受感染的豬病死率為100%,因此受到非洲豬瘟病毒的影響最大的是豬養殖產業鏈中各個環節——尤其對養豬業是毀滅性的打擊,豬肉類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原料短缺,經濟損失難以估算。
為什么非洲豬瘟不傳人也依然要撲殺?
目前非洲豬瘟尚無法被治愈,也未有疫苗能對其有效預防,因此當前最有效的防疫與控制辦法只能是切斷傳染源——即撲殺病豬、無害化處理死豬。此外,消毒、提高養殖生物安全防護等國際上普遍的防護措施都應用在本次我國的非洲豬瘟疫情中。
就目前情況來說,非洲豬瘟在我國28個省市出現,但絕大多數地區都是呈點狀發生。所以,我國的非洲豬瘟疫情在努力控制下,還是處在可控范圍之內的,這也得到了國際組織與專家的認同。
如何科學吃豬?政府有何對策?
首先,市民無需“聞豬色變”,對市場上的豬肉的安全狀況過分緊張。其次,非洲豬瘟這種病毒并不耐熱,55℃的環境停留30 分鐘或60℃的環境停留10 分鐘即可被破壞。此外,非洲豬瘟病毒也對常見的化學消毒劑敏感。
同時,相關部門已經督促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加快調整豬肉供應鏈,大力推行“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切實維護生豬產品正常流通秩序,并加強種豬場和規模養豬場防疫管理,保護基礎產能。因此,市民只需在正規渠道購買檢疫過的豬肉便可,無需對非洲豬瘟以及非洲豬瘟所帶來的華體會app問題感到恐慌。而且無論是否有非洲豬瘟疫情,豬肉等各種肉類在食用時都應煮熟、煮透,以確保安全。
有什么渠道可以獲取正確、科學食品衛生安全信息?
多關注政府權威新聞報道,多平臺了解華體會app相關部門的工作,少聽信病毒式傳播的網絡文章,做到不信謠、不傳謠!